二叉树(binary tree)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代表“祖先”与“后代”之间的派生关系,体现了“一分为二”的分治逻辑。与链表类似,二叉树的基本单元是节点,每个节点包含值、左子节点引用和右子节点引用。

每个节点都有两个引用(指针),分别指向左子节点(left-child node)右子节点(right-child node),该节点被称为这两个子节点的父节点(parent node)。当给定一个二叉树的节点时,我们将该节点的左子节点及其以下节点形成的树称为该节点的左子树(left subtree),同理可得右子树(right subtree)

在二叉树中,除叶节点外,其他所有节点都包含子节点和非空子树。

image.png

二叉树常见术语

二叉树的常用术语如下图所示。

  • 根节点(root node):位于二叉树顶层的节点,没有父节点。
  • 叶节点(leaf node):没有子节点的节点,其两个指针均指向 None
  • 边(edge):连接两个节点的线段,即节点引用(指针)。
  • 节点所在的层(level):从顶至底递增,根节点所在层为 1 。
  • 节点的度(degree):节点的子节点的数量。在二叉树中,度的取值范围是 0、1、2 。
  • 二叉树的高度(height):从根节点到最远叶节点所经过的边的数量。
  • 节点的深度(depth):从根节点到该节点所经过的边的数量。
  • 节点的高度(height):从距离该节点最远的叶节点到该节点所经过的边的数量。

我们通常将“高度”和“深度”定义为“经过的边的数量”,但有些题目或教材可能会将其定义为“经过的节点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高度和深度都需要加 1 。

常见二叉树类型

image.png complete binary tree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二叉树的退化

下图展示了二叉树的理想结构与退化结构。当二叉树的每层节点都被填满时,达到“完美二叉树”;而当所有节点都偏向一侧时,二叉树退化为“链表”。

  • 完美二叉树是理想情况,可以充分发挥二叉树“分治”的优势。
  • 链表则是另一个极端,各项操作都变为线性操作,时间复杂度退化至

image.png

如下表所示,在最佳结构和最差结构下,二叉树的叶节点数量、节点总数、高度等达到极大值或极小值。

完美二叉树链表
层的节点数量
高度为 的树的叶节点数量
高度为 的树的节点总数
节点总数为 的树的高度

二叉树的遍历

从物理结构的角度来看,树是一种基于链表的数据结构,因此其遍历方式是通过指针逐个访问节点。然而,树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这使得遍历树比遍历链表更加复杂,需要借助搜索算法来实现。

二叉树常见的遍历方式包括层序遍历、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等。

层序遍历

本质上属于广度优先遍历(breadth-first traversal),也称广度优先搜索(breadth-first search, BFS),它体现了一种“一圈一圈向外扩展”的逐层遍历方式。

image.png

前序、中序、后序遍历

都属于深度优先遍历(depth-first traversal),也称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 search, DFS),它体现了一种“先走到尽头,再回溯继续”的遍历方式。

image.png

用数组表示

在链表表示下,二叉树的存储单元为节点 TreeNode ,节点之间通过指针相连接。

  • 数组表示:层序遍历存储,用 索引关系 代替指针。

    • 若节点索引为

      • 左子节点:

      • 右子节点:

→ 映射公式在数组表示里,相当于链表里的“指针”。

image.png 在二叉树的中间层通常存在许多 None 。由于层序遍历序列并不包含这些 None ,因此我们无法仅凭该序列来推测 None 的数量和分布位置。这意味着存在多种二叉树结构都符合该层序遍历序列。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在层序遍历序列中显式地写出所有 None 。如图所示,这样处理后,层序遍历序列就可以唯一表示二叉树了。 完全二叉树非常适合使用数组来表示,因为所有 None 一定出现在层序遍历序列的末尾,可以省略存储所有 None

当存储的数值分布满足一定规律时,我们将这个二叉树称作binary search tree, BST